教学管理
教学研究
课堂教学效果不佳,常常是这个原因造成的!

作者: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:2016-03-01 15:11:00


\

   上课提问,这有什么难的?但还真不是这回事,很多时候,课堂上老师提问不少,学生也回答得很不错,课堂上热闹非凡,但教学效果却并不好。问题出在哪里了呢?来听听名师余映潮的分析。
    就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评价,笔者曾提出过30字要诀:思路明晰单纯,提问精粹实在,品读细腻深入,学生活动充分,课堂积累丰富。这是对于阅读教学设计及教学的精准要求,也是评课议课的标准之一。其中的“提问精粹实在”,表达了对于课堂提问的严格要求。
    对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,“提问”表现于课堂教学,是危害最大的“杀手”。其本质的表现就是“零碎”。翻开任何一课的教学实录,统计一下提问的数量,基本上没有少于30次的。
    一、“碎问”会引发什么问题?
    大量零碎的提问将阅读教学的内容撕裂为无数的碎片。内容浮浅、语言细碎、形式单调、缺少训练的力度,是“碎问”教学的明显特征。
    “碎问”是语文教师最习惯、最娴熟、最陈旧的一种教学手法,正是因为“碎问碎答”,所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解读课文,这就基本上失去了或淡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核心、最关键的学科教学要求:一是语言学用,二是技能训练,三是知识积累。
    二、怎么改掉“碎问”这个毛病?
    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追求课堂“提问精粹实在”的境界。很简单实用、很有成效的策略,是指导语文教师运用“主问题”的设计手法,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。
    三、“主问题”究竟是啥?
    所谓“主问题”,是能够对教学内容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“提问”、“问题”或“话题”、“活动”;“主问题”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、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。一个设计到位的“主问题”,可以代替非常多的零碎提问。
    四、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?
    如课文《春》的品读教学:
    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花里带着甜味儿;闭了眼,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、杏儿、梨儿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,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。野花遍地是:杂样儿,有名字的,没名字的,散在草丛里,像眼睛,像星星,还眨呀眨的。
    话题:请同学们品析、阐释本段文字的语言表达之美。
    上述话题就是“主问题”的设计。仅此一个问题,就能把学生引入课文、默读静思、圈点勾画;教师随后组织课堂交流活动,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,教师进行小结,顺势进行教学。
    五、“主问题”有哪些优点?
    在这里,这个精粹的课堂提问表现了它的教学魅力:不再让“碎问”出现。
   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,“主问题”在教学中能够表现出“妙在这一问”的新颖创意,它能够覆盖众多的细碎问题,并成功地不再让学生立即说“是”或“否”。
    相较于课堂教学中形成简单应答局面的“碎问”,以及对学生随意的“追问”而言,“主问题”设计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:真正引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。
    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,“主问题”在教学中表现出这样一些明显特点:一是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品读的牵引力;二是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持续较长时间教学板块的支撑力;三是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师生共同参与、广泛交流的凝聚力。
    下面是小语课文《武松打虎》的教学设计,一个课时上完,用三个“主问题”形成课堂上的扎实训练活动,除此之外,不再提任何的“问”:话题一:趣说故事中“哨棒”的作用。话题二:有声有色地朗读故事的片段。话题三:品味赏析课文中的精彩动词。
    即使是外行,也能够感受到这种训练的力度与深度。
    据此,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:精粹的“主问题”,是“提问”设计,也是“问题”或“话题”设计,也是学生实践“活动”的设计。“主问题”让一切“碎问”相形见绌。(编辑:薄燕)

上一篇:图解总结两会“职教”关键词 下一篇:一堂生动的名师公开课


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